
员工的问题是管理层面薄弱的现象导致的,后来我们领导外出参加了《生产质量管理》的培训,回到工厂后,就召集了相关工作人员,对上述的这个问题进行了分析。领导先将五个零件放在了滚轮洗车机上,然后问道:“员工为什么出现操作错误?”有人立刻回答:“因为员工的质量意识薄弱,不遵守操作规程,所以出现了错误。”领导继续发问:“那我们采取了什么措施呢?”有人回答:“加大了考核力度。”领导沉默了一会,一字一顿的说道:“如果由在座的诸位,去现场装配这个零件,连续干上10天,你们能否保证不装反?”一边说着,一边指向桌面上随意放置的五个零件。会场一片沉默,谁都没有绝对的把握。“看来人无完人,谁都没有把握做到,那么,凭什么要求员工做到?”紧接着,领导话题一转说:“我出去参加培训后,懂得了一个道理,员工的问题就是管理者的问题,员工的错误,是管理者只提出要求,而没有给出有效方法造成的。下面,请各位用30分钟时间,在现场观察员工为什么会出错,并提出切实的解决方案。”


防错不是技术,而是管理者意识30分钟很快就过去了,参会人员一边讨论着,一边回到了会议室。设计人员率先发言:“这个零件的上下部分直径一致,员工不留心就容易装反,所以可以让有’槽’的一边直径大于钢板孔径,就能避免操作出错。”工艺人员继续发言:“可以在装配定位的时候,加上一个识别环槽的定位,如果装反,那么零件就装配不进去。”“非常好,”领导很满意下属们的理解转化能力,“不过,还有没有更简单,快速见效的方法呢?”一位坐在后排,正在实习中的大学生怯怯的举手,请求发言。“我就在干这个活,每天要做上百次这个零件的装配,很难始终关注装配正确与否,如果零件摆放混乱,就容易出错。能否让转运箱中的零件摆放方法一致,我们一拿起来,就是正确的装配位置呢?”“好,这个方法可以立刻使用,而且成本最低。”领导当机立断的表态,“你们几个,先从零件转运的摆放方法开始改进,将这个措施立刻贯彻下去。”
就是实现‘自工程完结’,即‘质量在工序内保证’。其手段不是依靠加强检验,而是识别影响本工序质量的影响要素,在各个职能部门协同努力下,让本工序不管谁来操作,只要符合‘作业要领’,就必然做出合格的产品。影响工序质量的有三类要素:设计要素、生技要素、制造要素。
1、设计要素
1、设计要素
无法制造次品的构造
让作业者判断良否的构造
易操作的构造


2、生技要素
条件明确有工程能力
不发生误次品、工程遗漏等的工程设计
产生不良品时、自动停止生产线与设备的生技构造
维修基准明确

3、制造要素
建立一个能充分提出意见的体制,共同为“品质的易造性”而进行改善。最终实现‘不制造不合格、不接受不合格、不流出不合格’。
